正确认识粪便检查的临床价值之胃肠道肿瘤
来源:检验世界网 | 作者:pmoee755d | 发布时间: 2015-10-28 | 5792 次浏览 | 分享到:

      半个世纪以来,《临床检验规程》关于粪便检验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改动,检索近二十年来的文献,粪便检验的文章也很少。以下就笔者从事临床与临床检验工作的经验和文献的总结,与同行共勉。
 
粪便常规检查是临床三大常规之一,具有无创经济的特点,易于为患者接受。由于近些年来卫生条件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粪便常规检查逐步失去了其重要的位置。同时,检验科各专业均实现了自动化,唯有粪便检查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加上粪便标本的气味等原因,粪便检查备受冷落,导致大量患者的误诊。不仅仅体检中心很少开展粪便检查,民营医院、基层医院开展的较少,甚至于许多公立的三级医院对粪便检查也不够重视。


  随着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为粪便检查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广大医务工作者应正确认识粪便检查的临床价值。粪便检查对(一)胃肠道肿瘤(二)病毒性腹泻,(三)肠病毒感染,(四)消化道传染病,(五)消化道寄生虫等疾病的诊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胃肠道肿瘤:
  胃肠道肿瘤中的食道癌,胃癌,肠癌均为常见肿瘤,目前粪便检查是唯一可以早期发现而且经济的检查手段。而肠癌又是目前唯一可以在良性期可以发现并根治的肿瘤。2014年美国《内科学年鉴》发表文章报道,粪便免疫化学检查对结直肠癌的总体诊断率准确度可达95%。

1.粪便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联合检测
   粪便隐血是当今胃肠道肿瘤普查中使用最广泛而且评估最多的一项试验,并且具有快速简单、无痛苦、便于反复应用等显著优点。对于一个反复多次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的患者,无论年龄与性别,都应该进一步做胃肠道肿瘤的排查。
  血红蛋白在消化性溃疡时阳性率为40%-70%呈间断阳性,消化道癌症时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阳性。其他各种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均可呈阳性反应。
  血红蛋白可检出下消化道任何部位的出血,而转铁蛋白能检出上消化道的出血,因上消化道的出血经消化酶作用后,其红细胞基质尽被消化,不再有免疫反应。 因为转铁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在健康人的粪便中几乎不存 在,而在消化道出血时的粪便中大量存在。 同时转铁蛋白稳定性明显高于血红蛋白。针对上消化道出血,在检测Hb的同时检测Tf,能够减少假阴性结果的出现。用两种免疫学方法同时检测两种抗原,能够起到互补作用。
  文献报道: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以下简称胶体金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60.4%,下化道出血的阳性率77.6%;转铁蛋白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以下简称转铁蛋白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82.3%,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66.4%;联合检测法(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两次同时检测,有一项阳性即为阳性)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90.8%,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97.6%。

  结论粪便转铁蛋白检测在上消化道出血中有较高的检出率;Hb与Tf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阳性检出率。
  当血红蛋白被破坏时,将转铁蛋白作为补充检测手段,是临床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最有价值的方法。这对鉴别消化道出血部位,也有临床意义。
  1.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出现微量出血可能是唯一的症状,因此便隐血检测是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的唯一有效手段。
  2.建议临床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连续检测三次便隐血,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3.建议选择敏感度适当的产品,尽可能减少假阳性率。
  4.建议使用不同方法联合检测便隐血,以减少假阴性的出现。


(2).粪便钙卫蛋白检测
  钙卫蛋白(CPT)最早由Fagerhol[1]于1980年从中性粒细胞中分离,并命名为L1蛋白,后因发现其结构中含有钙并有抗微生物的特性而命名。由两条重链14和一条轻链8非共价结合形成异二聚体,每条链可结合两个钙离子;并具有鳌合锌离子的能力而具有抗热性。钙卫蛋白是一种杂合性的钙结合蛋白,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具有抗蛋白酶活性,在肠腔和外界环境中长期保持稳定,不被各种酶和细菌破坏;是中性粒细胞和活化的巨噬细胞胞质中重要的蛋白质,可以作为急性炎性细胞活化的标志物[3];其在粪便中极其稳定,优于以往的粪便标志物[3]。国外研究显示UC活动时粪便中钙卫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能动态反映UC活动性变化,活动期的组织学改变呈现出急、慢性炎症共存的特征,中性粒细胞被认为是区别UC急性与慢性炎症的关键指标[4]。

  钙卫蛋白对腺瘤的敏感性为55%,而FOB对腺瘤的敏感性仅为10%,钙卫蛋白检测对于早期发现腺瘤具有更高的价值,由于腺瘤的恶变期为5-7年,腺瘤是唯一可以在恶变前可以检查到的肿瘤,检测钙卫蛋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献报道:

  1、在常见大肠慢性器质性疾病(大肠癌、大肠慢性炎症、1.0CM以上大肠腺瘤)中,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显著高于IBS和正常对照;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的敏感型73.2%,一致率81.7%,特异性92.5%,有望用于大肠慢性器质与非器质性疾病的鉴别。
  2、对于大肠慢性炎症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检测敏感性优于FOBT、ESR、CRP。对于大肠癌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检测敏感性优于FOBT、ESR、CRP及CEA;如果用粪便钙卫蛋白作为大肠癌序贯筛查的初筛指标,将会优于目前常用的FOBT。
  3、对于鉴别与IBS症状相似的常见大肠器质性疾病(大肠癌、大肠慢性炎症),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的敏感性88.3%,一致率90.4%,优于FOBT、ESR、CRP及CEA;特异性92.5%,优于ESR、CRP。在IBS诊断前排除与IBS症状相似的常见大肠器质性疾病时,粪便钙卫蛋白作为无创指标,优于FOBT、ESR、CRP、CEA,有望代替目前的有创检查。
  粪便钙卫蛋白在粪便中非常稳定,检测能够较准确地区分肠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而且在鉴别IBD和大肠癌方面同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结肠镜相比,具有简便、经济、无创性等优点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结肠镜检查的痛苦,弥补患者不能随时复查的不足。同粪便潜血相比较,粪便钙卫蛋白可以定量检测,能发现早期不出血病灶,而且结果不受全身情况、饮食成分、一般药物及营养支持治疗的影响。对于已经确诊的病例的病情监测,评价药物疗效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粪便CEA检测
  消化道肿瘤患者粪便CEA明显升高,消化道良性疾病不升高。血清CEA对肠癌的诊断基本没有价值,而粪便CEA在肠癌病人中有明显的变化。
李永明发表于《癌症》的研究结果:以5微克为临界值,粪便CEA诊断大肠癌,阳性率76.9%,假阳性率12.8%。粪便CEA检查是一个较好的消化道肿瘤筛查指标,优于血清CEA和FOB(国际肿瘤学杂志)。
  姜涛报告CEA、TAG-72联合检测大肠癌敏感度80.11%,特异度70.59%,准确度81.13%,假阳性率29.41%,假阴性率13.8%.结论粪便中CEA和TAG-72联合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并可增加敏感性和特异性.
总结:
  检查粪便CEA对于诊断肠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而检测血清CEA对诊断肠癌基本没有价值。


(4)粪便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粪便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元凶。HP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食物,餐具,粪口等途径传播。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幽门螺旋杆菌定为I类致癌原。
  人的胃粘膜上皮细胞1-3天更新一次,在更新过程中,这些上皮细胞以及表面的幽门螺旋杆菌脱落后随粪便排出,可以在粪便中检测到HP抗原。人感染HP以后最早可以在感染后1-3天即可在粪便中检测到HP抗原。
  检查HP抗原与呼气试验比较,无同位素污染,成本低、便于操作,老人和婴幼儿也可以检查。
  血清学方法是用来检测抗体水平,由于是IgG 抗体,感染后半年才可以检测到,而根治后血清中抗体仍维持很久,不能反映Hp的现症感染,更不能用于疗效的观察。
  荷兰与澳大利亚的学者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的文章报道:HP可能是诊断壬辰剧吐的重要标记物。
  HP相关性胃炎与抑郁症的关系相关报道越来越多。研究结果显示,合并HP感染的抑郁症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高于非HP感染的抑郁症患者,初步说明HP感染与抑郁症有关联性。
总结: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生必须重视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是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治疗。